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發(fā)布的一則報告認為,中國的開發(fā)商可能會為賣房而繼續(xù)提供折扣,以損失利潤為代價推動銷售。這是因為由于融資的收緊和上限的設置,以及更嚴格的市場準入原則,一些開發(fā)商需要足夠的現金來支撐流動性。
標普在報告中分析,房企在資產負債表去杠桿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。根據標普授評的50家房企2021年的中期報告顯示,在收入大幅增長31%和債務減少0.4%的背景下,50家房企的杠桿率呈現小幅下降,但與此同時,公司的盈利受到了影響。
標普預測,標普授評的50家房企在2021年和2022年的平均毛利率會保持在24%左右,與2020年相比,2021年上半年房企的毛利率下降了5個百分點至24.1%。在最壞的情況下,房企的毛利率比2020年同期下降了23個百分點,在這50家房企中有6家的下跌甚至超過了10個百分點。
按照標普在報告中的假設,在第二批集中供地的政策調整后,將會讓土地市場得到有效的降溫,房企的盈利可能會從2023年開始再次上升,這是因為房屋預售和交付之間的時間間隔通常在兩年左右。
“大多數房企的長期盈利趨勢取決于新的土地銷售政策的完善,集中供地在今年一季度迅速推出后,導致土地在公開出讓時引發(fā)了多家房企的激烈競爭和土地成本的飆升。因此,多地對第二輪集中供地政策進行了調整,如限制地塊的最高溢價率和競品質等多種舉措,這樣可能會減少房企對地塊的競爭,降低更有能力的房企獲取土地的成本。”同時,標普預計,房企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土地儲備將有助于抵消利潤的收窄。
在標普授評的15家集中在長三角的房企,今年前6個月的平均毛利率為23.1%,重點布局在大灣區(qū)的房企同期平均毛利率為29.4%。標普認為,這是因為部分房企高度依賴從土地公開拍賣市場上獲取地塊,而從城市更新項目轉換而來的土地成本較低,這可以部分解釋大灣區(qū)房企利潤率高的原因。
雖然部分房企設法以有序的方式去杠桿化,但實力較弱的開發(fā)商可能會被迫減少債務。因為他們無法在銀行或資本市場中找到貸款人。在這種情況下,房企可能會試圖增加與供應商的貿易應付款或延長其他形式的負債。但標普認為,這種流動性壓力的轉移只能起到暫時緩解的作用。
報告稱,由于抵押貸款發(fā)放緩慢而導致的現金回收減少將增加企業(yè)負擔,鑒于銀行對房地產風險敞口受到監(jiān)管的限制,銀行在發(fā)放抵押貸款和開發(fā)貸款方面更具選擇性。標普授評的房企在一年內將面臨約4800億元的境內外債務到期,相當于截至2021年6月無限制現金水平的22%。當再融資變得不可行時,房企將不得不以現金支付到期債務,從而占用土地甚至建安的資金資源。
標普信用分析師Fan Gao認為,在房價上漲多年后,政府正在遏制房價,并降低該行業(yè)的金融風險,總體形勢將延續(xù)下去。